(通讯员:黄健、王泽凝;审稿:刘波)2025年7月,湖北科技学院“青砖茶韵,文旅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国际青砖茶大使”定光平教授和指导老师王泽凝的带领下,在咸安、赤壁两地,开启了一场茶产业深度研学。从柏墩百年非遗工坊到羊楼洞明清茶街,从现代化茶厂到茶马古道,学子们以青春脚步丈量青砖茶全产业链,为千年茶道注入创新活力。
承古:触摸百年工坊的技艺根基
7月3日,指导老师王泽凝带领团队成员来到咸安区柏墩生甡川砖茶厂实地调研,在厂区一座始建于清代的木结构老厂房内,00后学子们围聚在省级非遗传承人身旁。第十二代传人何春雷手持凝结历史的茶砖,讲述其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贸易商品的故事:“这杯咸宁砖茶,曾是俄蒙人民的生活必需,更是中蒙俄‘友谊与合作’的载体。”在氤氲蒸汽中,学子们指尖摩挲温热的茶青,沉浸式体验“三蒸三压”核心技艺。选茶时的专注、蒸茶时的火候掌控,让青春热情与百年匠心在古老车间碰撞交融。

(学子在老师傅指导下体验选茶环节,感悟传统技艺精髓)

(湖北科技学院“青砖茶韵,文旅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生甡川砖茶厂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及指导老师合影留念)
焕新:激活古街茶旅的融合基因
7月7日,团队乘坐绿皮火车来到赤壁羊楼洞——万里茶道源头。踏着青石板上深陷的运茶车痕,学子们穿梭于明清石板街,解码“茶+”创新基因:汉服体验与茶艺表演交融的商铺年迎客近万,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文旅引擎。定光平教授现场引导:“观察游客年龄结构,才能精准定位产品!”队员们以问卷为笔、数据为墨,记录老茶人故事,分析消费偏好,用镜头捕捉“茶+研学”“茶+文创”等融合场景,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定光平教授在中国青砖茶博物馆向同学们介绍中华名茶种类)

(团队在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商铺内调研)
延链:贯通古今产业的协同脉络
调研纵深推进至湖北省赵李桥茶厂与新店明清码头。在现代化车间,学子们见证“川”字牌青砖茶的科技蜕变:恒温微波设备精准锁香,效率提升三倍,但老师傅坦言:“翻茶仍赖人工——机器难替代指尖对茶叶的感知。”这一“科技效率”与“工匠感知”的平衡,成为团队核心研究课题。在新店古码头,队员们考证“陆运(羊楼洞)—水运(新店)—远销”物流体系,为万里茶道申遗补充关键实证。

(团队在赵李桥茶厂进行调研)

(团队在中国青砖茶未来实践展示馆参观调研)

(团队沿106国道在茶农的生态茶园调研)
“唯有读懂产业的过去与现在,才能让青砖茶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定光平教授总结道。目前,团队已撰写调研报告及实操方案,一份融合“非遗+文旅+电商”的“咸宁方案”正在青春实践中徐徐展开,为千年茶道续写时代新章。未来,这份用青春书写的“咸宁方案”,将继续为千年茶道焕新注入湖科智慧。

(团队与指导老师及赵李桥茶厂相关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