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黄健、胡慧娜 审核:刘波)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响应中央宣传部等15部门《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通知》部署,深入学习领会井冈山精神,展现新时代湖科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由经济与管理学院11名学生组成的湖北科技学院 “我心向党”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刘波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26日跨越千里,奔赴革命圣地井冈山,于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启为期九天的红色研学之旅。团队成员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在沉浸式学习与实践中感悟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绽放绚丽之花。

(团队到达团中央井冈山中心合影留念)
红色课堂铸魂,理论研学定信仰
通过滕永琛老师“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 的精彩课程,团队成员们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 “革命后代话初心” 访谈中,开国将军后人讲述的家风故事更令人动容 —“国家有难,责无旁贷” 的担当,“一心为党、坚守信仰” 的忠诚,为青年学子树立了精神标杆。在三湾改编情景教学课上,授课老师以生动案例还原历史场景,团队成员通过分组设计班旗、创作班歌,深刻理解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的伟大创举。当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的班训融入旗帜,红色信仰已悄然根植于心。晚间的音乐党课上,《映山红》《十送红军》等经典旋律响起,大家在合唱中触摸革命年代的炽热情感,让红色旋律成为初心传承的 “活教材”,红色信仰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主持人介绍革命后代们的故事)
实地探访溯源,革命旧址悟初心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团队沿着红军足迹登上黄洋界哨口。站在当年的防御工事旁,仿佛能听见当年红军以少胜多的英勇呐喊。在八角楼昏黄的油灯下,毛主席伏案写作的场景重现眼前,在这里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的真理力量 ——正是这盏油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团队走进茅坪镇坝上村,劈柴生火、共做红军餐,与老乡们一道准备饭菜,餐桌上的南瓜汤,让大家真切感受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 的艰苦岁月。餐前同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里流淌的是新时代青年对 “依靠群众求胜利” 的深刻领悟。

(团队成员们在黄洋界制高点合影)
英烈精神传承:追思缅怀汲力量
团队成员肃穆站立,在纪念碑前庄严鞠躬,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当 “为有牺牲多壮志” 的誓言响彻陵园,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今日之安宁,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在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张子清将军“把最后一包盐让给战友” 的故事让不少成员红了眼眶。斑驳的土墙、简陋的病床,见证着红军战士 “轻伤不下火线” 的钢铁意志。
实践体验砺能:匠心传承练品格
学编红军草鞋活动,成为一次特殊的精神洗礼。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大家凝神专注于 “一系、一搓、一编” 的工序中,粗糙的稻草磨红了手掌,却磨不灭坚持的决心。这双草鞋,承载着红军“栉风沐雨仍初心如磐”的信念。如今的我们,更要在“穿”好新时代的“草鞋”中,走好属于青年的长征路。

(团队成员们编完草鞋后合影留念)
五天的红色研学,是一次初心的淬炼,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从理论课堂到革命旧址,从实践体验到情感共鸣,湖北科技学院 “我心向党”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在井冈山的红色沃土上,深刻理解了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的井冈山精神。
带着这份感悟,团队将继续深入进行“红土地上的‘云经济’:井冈山农特产品的数字化突围密码”课题调研,用青春智慧诠释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让井冈山的星火之光,照亮新时代青年的奋进之路。